2)第55章 与君同去_大明总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同时代忽然出了一大批的学霸,那必然是经济突然发展的产物。

  吃得饱饭,才能读的了书,自古皆然。

  宁玦一一见拜行礼。

  “方才周佥宪应当将事情都与诸君说过了罢。”

  舒汀由衷的抱拳道:“宁秉宪高义,我等自惭形秽,是真教我等情何以堪。”

  上一次众人在周家厅堂时,商议的还是要不要杀掉宁玦。

  现在这帮人重新回到周家,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自是百感交集更甚。

  尤其是翁思远,站在厅堂里徘徊踱步良久,憋了半晌这才开口。

  “宁秉宪,您就直说罢,奏本随您怎么写,我等只管署名便是!这劳什子的气,翁某是一天都不想受了!”

  本就有意将话与天子挑明的众人,经翁思远这么一说,均是蠢蠢欲动了起来。

  只有舒汀望着几人欲言又止。

  最终才长叹了口气劝道:“俭德,你不是科道中人,此议你还是不要署名的好啊。”

  三边总制翁万达无子,翁思远是靠着翁万达的叔荫这才落了个尚宝少卿的职衔,如若翁思远贸然参与其中,恐生祸事。

  “那绍安难道是让我翁家躲在家里当缩头乌龟?!传扬出去,岂不让天下人耻笑我粤人无胆?”

  舒汀无奈的看着翁思远,翁家有翁家的考量,粤人不似闽人,近年来八闽文教渐兴,每科的进士都比国朝初年翻了一到两倍,当实力不在匹配之后,任何同盟都会变得脆弱不堪,这也是翁万达多番嘱咐便是让翁思远尽量与闽人同进共退缘故。

  这个道理,在场的所有人都懂,只是闽人现如今大难当前,自然是要把朋友搞多方为上策。

  “我知俭德心意,只是……”舒汀沉吟片刻后,而后朝着宁玦一拱手:“既如是,宁秉宪,我等干脆便不要联名了,我等各陈其疏,我们是科道中人,自然不必避讳,似俭德这般,也可上书陈事。”

  说到这里,舒汀好似不放心一般,看着翁思远语重心长道

  “俭德上书陈事即可,切莫言谏。”

  宁玦要的也不是联名,而是一齐发难,逼嘉靖就范,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宁玦倒也没有多想。

  既然舒汀说这般方便,宁玦便也没有多说。

  “如是甚好,只是不知诸君准备何时上书?”

  周亮闻言赶忙开口道:“克终,詹公身陷囹圄之中,不待锦衣卫查明,我便贸然进言,怕是会适得其反,秉宪等我一等罢!”

  原本是宁玦上级的周亮,此刻的语气中却是带着几分恳求的意味。

  没有人比眼前这些闽人更知道现在闽、粤两地的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多少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出海讨活路,在场的闽人哪个不是靠着外面送回来的金银才能入族学读书的,这等大事势必会传扬回乡,若是他们没有随同宁玦一起进言,那是要被族人戳脊梁骨,连祖坟都没脸进的。

  “总要有个期限吧?”

  宁玦不可能无限期的等下去,尤其是詹荣还是因为这等大案。

  快便快了,若是慢了,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应当是下个月十五。”

  周亮长叹一口气。

  “詹公于周家有大恩,此事不成,某便当是随詹公去了还了这条性命。”

  见宁玦不再做声。

  周亮沉沉抱拳。

  “谢克终成全。”

  众人议罢即行散去,唯有舒汀坐在原地久久未曾动身,倒不是心生胆怯,只是舒汀在想朝中究竟还有没有旁的势力,能够再帮衬闽人一把。

  陈九德的籍贯争议很大,因《拜太守张公祠》被传为河北滦城人,又因《怀河汾赋》被认为昆山人,山东潍坊同时期也有一个名叫陈九德的人嘉靖八年中举,时间大致也对得上,福建龙溪陈氏也有相关名人传记,根据明史记载陈九德的一部分事迹来看,御史陈九德大概率是龙溪陈氏出身或者是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叫陈九德这个名字。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