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2章 修路_大明第一能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洪儿既然这么说,那我便姑且先信了你!”

  朱元璋看着李洪如此回答,顿时也有了些信心,大笑着说着,只是突然脸色一正,似乎是回想起什么,急忙问道:“练兵一事暂且隔议,你刚刚说赈灾,你有上中下三策,如今中下已经说完,却不知这上策又是如何呢?”

  “你刚刚说赈灾,你有上中下三策,如今中下已经说完,却不知这上策又是如何呢?”

  朱元璋说完之后十分期待的看着李洪,此时实则已经不是很担忧淮南旱灾一事了,刚刚李洪所言的下策和中策,似乎都是可行之法。

  可既然这中策和下策,便已经如此令人惊艳,朱元璋自然想知道,能被李洪定义为上策的计策,到底又该能有多么精妙。

  而李洪闻言,却是微微一笑,张嘴只是轻轻说了四个字。

  “以工代赈!”

  朱元璋闻言,猛地一怔,这四个字仿佛有着难以言说的魔力一般,瞬间将其的心思吸引进去。

  以工代赈,虽然是个新奇的词汇,并未在历史上出现过,但这个在后世多次运用过的赈灾策略,实则在这片土地上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便有记载,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所书:“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其中所记载之事,便是说齐景公执政时期,天下发生大饥荒,齐国大夫晏婴谏言,请当时的国君开粮仓赈济灾民。

  而齐景公算不得明君,不是很想管这些百姓死活,因此便拒绝了他的请求,只是恰好齐景公给自己修建一座处理政务的“路寝之台”,也就是一座新宫殿。

  于是晏婴被逼得没办法看不得灾民受苦,就假借为国君修宫殿的名义,雇佣灾民施工,并故意延长工期,硬生生把一座宫殿修了三年……

  知道把灾情撑了过去,才算是修完。

  虽然晏婴此事做的不是很地道,但这其实也是一个以工代赈的典范。

  所以说,其实这个政策并不是很难想,从来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历史书上将‘以工代赈’发扬光大的便是罗斯福,可实际上在几千年前,这片土地上便已经有人用过这个办法。

  而之所以此方法没有在后世所流传开来,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这其中自有封建王朝道路不通和底层官员的组织能力不够强的原因所在,但其实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需要赈灾之时,大多都已经是一个王朝的末期,而末期的王朝除了大宋这个奇葩以外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缺钱缺粮。

  即便是想要以工代赈,却掏不出那么多的粮食,毕竟单纯的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