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4章_官路迢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吃饭穿衣不愁,但没钱。

  他们醴阳县前几年大搞汽车改装,以王书记为首的县领导冒着被上级处分甚至被撤职的危险鼓励一些个体户收购外地的报废汽车进行拆解。好一点的零部件被他们用来拼装“联合国”车,差的零件才当做废品回炉。

  在他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废旧汽车改装竟然成了醴阳县的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了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有名的废旧汽车一条“街”。

  他们的钱是赚了不少,但“联合国”车也引出了不少车祸,拆下的废旧零件特别是废机油、废蓄电池污染了当地的环境、毁坏了不少的农田。

  这些事情引起很多人反感和申诉,一些有良知的记者也呼吁政府制止这条街的壮大。省里、市里多次下文要求他们醴阳县整改、整顿,甚至命令他们限期关闭。但这个王书记硬是顶住上面的压力,守住了这个“金矿”。让所有的人捏了一把汗。

  当然,这个王书记并没有一直抱着“金矿”不放手。他在顶住上级压力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农民开办乡镇企业、生产农用车。

  那些农民通过日日夜夜拆解各种车辆,竟然掌握了不少汽车的知识。加上他们手头各种各样的零配件都有,只需要从外地的汽车厂、学院请来一些退休技术员就可以开始办厂了,所以在王书记等人的引导下,多个农用车厂就先后建立起来。

  没有几年醴阳牌农用车就开始走向全县、全市,并远销市外、省外。

  随着车辆的外销成功,醴阳县的财政收入开始翻着跟头增加。一跃成为全市龙头县,并超过了二个市区的财政收入。现在一个醴阳县的收入可以抵上五个长益县。

  有了钱的王书记开始着手整顿那个废旧汽车市场。虽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完全禁绝废旧汽车的再利用,但废旧汽车一条街早没有了以前的规模。毁坏的农田上不是农民起了一栋栋的楼房,就是被一些农用车个体户盖了工厂。

  以前被记者追、被上级批评的王书记现在还是被记者追,只是已经由以前的批评、揭露变成了表扬和赞赏。省电视台在去年年底还对他进行了专题采取,有人赞扬他是改革浪潮中勇于创新的猛将!

  市里的领导不再为这个王书记头痛,反而一口一个老王这么亲热地叫着。

  这个王书记至此彻底翻身,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王书记已经内定进市委常委。上面想调他进市政府领导班子当副市长,但他还在犹豫。当然,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人知道了。

  醴阳县的经济收入和农民的富裕模样都摆在那里,不由得朱贺年不佩服。特别是对他这个家伙的大胆更是只有竖大拇指的份。

  王书记也常常在市里开会的间隙对朱贺年等人夸耀他的大胆,说什么破坏农田、污染环境甚至于杂牌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