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9章关中小麦喜丰收_我在中唐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水县西,迎接吐蕃迎使。奈何吐蕃欺人太甚,只派一叛国降臣接应。那郭志崇本为汉人,却助吐蕃奴役汉人,着实可恨。”

  随后袁同直又道:“张主使要求吐蕃派大臣来迎,郭志崇却让使团先提交国书,张主使无奈只能答应。不曾想吐蕃随后便强行将使团带走,极速行军,不予休息。”

  袁同直接又着:“两日后,吐蕃兵便把使团裹挟至渭州。吕判官含泪托我送封家书。咦,书信怎地不在,难不成我给弄丢了?”

  李宁马上掏出吕温那封家书,递给袁同直,并说道:“昨日,书记大醉,书信掉落,小子恰好捡起,妥善保存。”

  谁知,袁同直听后竟不看吕温家书,直接朝胸口极速摸去,随后如释重负,赶紧向李宁拜谢。

  李宁眼尖,看出端倪,猜测袁同直胸口还有其他书信。可能是张荐或吕温私下让他传递给朝廷的消息,但他并未揭穿。

  实际上,李宁昨日已看过吕温那封家书。其中内容,倒让他尤为吃惊。

  张荐表字孝举,深州陆泽人,家张鷟之孙。他敏锐善辩,曾护送咸安公主和亲回纥,后又出任回纥吊祭使,是位外交人才。

  张荐还精通文史,执掌秘书监,是位博学大儒。唐朝的秘书监负责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兼修史书,尤为清贵,是天下文人表率。他常年任职于此,可见其能。

  此次吕温正是作为判官,陪同工部侍郎张荐出使吐蕃吊祭。他的官职也因此由从八品上的左拾遗,骤然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官轶直接上升六阶,不得不感叹升官之迅速。

  当然,吕温如此升迁之速,自然和出使吐蕃分不开。大唐和吐蕃征战将近一个世纪,陇右、河西、西域之地尽失。两年前终于打了个大胜仗,这两年,年年来使,似有缓和之意。

  李宁听康艺全说:“窦拾遗固辞不受,这才落于吕拾遗。”

  李宁知道吕温胆大心细,刚正豪爽,适合做外交工作。他言下之意,似乎吕温并不是皇帝李适首选之人。于是李宁问康艺全道:“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康艺全慢慢回到:“听说,圣上本来属意窦拾遗,奈何窦拾遗固辞不受。”

  李宁知道窦群这人,他还用窦群布衣而仕的事迹劝谏过孟郊,成功把孟郊拐走。(详见第098章:陆鸿渐煮茶听书)

  说来也巧,窦常和吕温同时

  第129章关中小麦喜丰收(第2/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在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前为五月后为八月)被举荐,都是担任左拾遗一职。

  而且两人都是书香门第,更巧的是两人都以兄友弟恭、家学渊源闻名于世。河中四吕:吕温、吕恭、吕俭、吕让,具有才名。关中五窦: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皆工词章。

  五窦之父窦叔向,擅长写五言诗,名冠当时。他少时和常衮为同窗挚友,因常衮拜相荣升左拾遗、内供奉,也因常衮罢相外放溧水县令,卒于江南。

  窦群在常州毗陵为父母守墓多年,节操出众,且精研《春秋》,著书立说。所以常州刺史韦夏卿才会两次推荐于他。

  窦群曾跟随“盛唐三贤”之一的啖助弟子卢庇者学《春秋》,在任左拾遗后为皇帝李适讲过《春秋》,深受天子赏识。

  或许因为张荐和窦群二人都是经义大家,所以皇帝李适才让他二人一同出使吐蕃。

  奈何窦群以布衣得官从八品上左拾遗才仅仅两年,不想再次升为从六品下侍御史。所以他给皇帝李适说:“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草泽擢臣为拾遗,是难其进也。今陛下以二十年难进之臣,用为和蕃判官,一何易也?”

  窦群谦逊之举再次赢得皇帝赏识,被留在李适身边得以重用。他虽然没去出使吐蕃,也被晋升为侍御史。

  而吕温与窦群关系要好,皇帝李适只好让吕温出使吐蕃。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