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三国演义罗贯中【求追读】_大明:三天后穿越,满门被抄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老先生愣了一下,听这说法,这罗贯中某非是哪位大才?所谓《三国》是什么长篇故事?

  看到老先生的反应,赵城也愣了一下。

  罗贯中啊,三国演义啊,这么出名的人和作品,你不会不知道吧?

  “秦公子,这罗贯中是何许人也?那《三国志通俗演义》又是何物?”

  老先生深思片刻,还有点好奇。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原是太原人,后侨居江南……”

  赵城脱口而出,恍惚间明白了什么。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人。

  但他有志图王,却跟错了真主,后看到朱重八大事已成,渐渐淡出了江湖。

  此后,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

  再没有出世任职,做了个单纯的小说家。

  其实,也不是他不愿做官,主要是与张士诚有关系,又怎会受大明帝国待见呢?

  图王已无果,发愤著书罢!

  也是这个原因,在洪武初年间,一本名传千古的盖世神作《三国演义》横空出世,奠定了他在夏族小说家,乃至文学界的地位。

  世人皆知朱重八,鲜少有人知道张士诚,反而是张曾经的幕僚罗贯中,因一本巨著世代流芳。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创作之后,罗贯中陆陆续续创作了不少作品,

  还抽时间加工、完善了老师施耐庵的《水浒传》。

  施耐庵也因《水浒传》负盛名,经久不衰。

  只可惜,这两人,或者说夏族历史上的大多数名家作家,身前评价、待遇远不及后世名声。

  比如杜工部,李太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力落后,通讯技术落后、流传速度缓慢。

  其实在古代那样一个环境,几乎没啥通讯技术可言。

  交通全靠走,通讯全靠吼。

  又或者点烽火、传狼烟。

  当然了,走驿站、寄书信,才是最主流的通讯方式。

  但延迟太长了!

  尤其是大明帝国,路引制度实施后,

  明朝江湖路被堵,各种流通皆不畅。

  此外,这个时代的《三国演义》还是禁书呢,登不了大雅之堂。

  哪怕罗贯中在江浙小有名气和才气,离开江浙无人认识,也是正常。

  赵城叹了一口气,以后有机会,得去找找这位小说家,或许能在这个世界立一个文学界最顶级的罗贯中小说奖。

  可惜了,李白死得早,不然立个李白奖,或者杜甫奖、苏轼奖也行,这不比那什么诺贝尔排华奖大气?

  赵城向老先生简单介绍罗贯中后,做了一个取书的假动作,从怀里取出一本《三国演义》。

  “老先生你不认识没关系,我刚好带有这本书。”

  “这就是《三国演义》,我没骗你。”

  赵城将书递过去,老先生疑惑未消,怪异地看着这本书。

  脸色很诧异,如看见了什么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