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一下赵括吧_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时候说的,是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数次攻打邯郸失败,秦王请白起领兵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说的。

  所以这个“今”不可能是指单纯的长平之战,而是从长平之战到白起说这句话的时候。

  其中很有可能还有夸张的说法。

  如果单纯的指长平之战就损失过半,秦国拿啥远征赵国?

  所以那些一比几的战损比是不成立的。

  4、赵括爹妈对他的评价,经不起推敲。

  史记的记载“……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这种夫妻两个人讨论儿子的话,是司马迁能知道的?赵国私史都不可能记载吧。

  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那就更不能说明什么了,谁在外人面前不谦虚几句?不骂几句犬子?总不能把自己儿子夸上天吧。

  再看看他母亲最后说的“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做乎”,什么意思?

  如果赵括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能不受到连坐吗?

  这个连坐很显然不是一般的连坐,否则赵母不可能特地说。

  这里面要说一下,他母亲就算认为赵括不该去,也只是认为会打输,而不是四十万人被活埋,否则就是抬个棺材躺王宫前面,都不可能让赵括去。

  但是我在书中也提到过,战国时期打仗打输了的将军不要太多,那骑劫直接将燕昭王时期打下来的大半江山送了,一家被连坐了吗?

  这个可能是没有记载。

  那廉颇呢?

  廉颇直接把接受兵权的乐乘赶跑了,这可是相当于造反啊。

  赵王屁都没放,甚至后来还想去把他喊回来,而廉颇本身也想回来。

  如果一家老少被连坐了,廉颇还会想会赵国为赵王卖命?

  后面李牧更是以谋反罪名被杀的,一家老小下去陪他了?

  史记还记载了一句话“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意思是说赵王因为之前那些话,所以没有株连赵括母亲。

  问题是如果赵王真想株连,之前那些话有用?我答应不株连你,把你全家老小都杀了,只留你一个不就行了?

  赵王小脑袋瓜想不到,大臣也能想到,但并没有这么干。

  很显然是打输了家人并不会被株连。

  那么就和司马迁记载的有矛盾了。

  或许这些是司马迁自己说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和孔融说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吧。

  5、缺粮的问题。赵国缺粮有明确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王创建六年,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这里面有个问题,齐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按理来说,长平之战已经结束了。但是秦破赵于长平又写在后面。

  作者不知道咋回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这个借粮是发生在长平之战,还是发生在之后一年,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