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旭和我说……_华娱1981:从西游记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红学界历来存在争议,甚至由此形成了两极分化般的阵营,喜欢宝钗的,认为她温柔敦厚,为人低调;厌恶宝钗的,则认为她虚伪至极,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隐藏的目的,这两者孰是孰非,实在难以给出准确评论。

  而大多初读《红楼梦》的,相比起黛玉,大多数人更喜欢宝姐姐多一点,欣赏她的温柔大方,即便被林黛玉刻意针对嘲讽,也从未放在心上,甚至真心关心黛玉,最终才促成“金兰去互剖金兰语”的和解结局。

  可一旦真的读进去了,秉承曹公“绝对写实”的文风,开始刻意观察宝钗的种种行为,便会渐渐发现其中问题,宝钗其实并不是大多数读者想象中的那个“山中高士晶莹雪”般的女子。

  薛宝钗在整个红楼故事中很多“助人为乐”的行为,大部分都不是发自她的本心,而是出于某种目的,换句话说:宝钗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

  比如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史湘云来到贾府,恰赶上众人商议诗社诸事,于是一时兴起,便提出要自己作东邀一回诗社,众人散去后,宝钗便将湘云拉进蘅芜苑商量作东之事。

  “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大家方有趣。你家里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

  大体的意思就是:你特么有钱啊?装什么大尾巴鹰?回头你家大人指定捶你。

  果然,史湘云一听这番话,立刻就蔫了。

  之后宝钗就提出从自家拿几大篓螃蟹,再搬来几坛好酒,替史湘云轰轰烈烈办了个螃蟹宴。

  这个情节一直被认为是薛宝钗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佐证,并不否认宝钗的好心好意,但这份好意,或许并没有读者想象得那般纯粹。

  前有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几乎没有花钱,钗、黛、探、玉四人一人做了一首白海棠诗,也没见有多寒酸。

  史湘云既然提出要办诗社,她心中其实是有计划的,所以才有“宝钗听她说了半日,皆不妥当”的后来话。

  对于诗社,钱多有钱多的开法,钱少有钱少的开法,而且诗社众姊妹谁都不是富人,书中曾记探春攒了几个月,才攒到了几吊钱,拿出来让贾宝玉上街替自己买些新巧玩意儿。

  所以,史湘云作东,完全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几吊钱办起来的,史湘云一开始恐怕也是这么想的,可却被薛宝钗的一番话给打懵了。

  宝钗提出诗社虽然是玩意儿,但也要瞻前顾后,几吊钱恐怕无法做到,史湘云此时已经被赶鸭子上架了。

  因为宝钗提出了“诗社豪华版”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