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4章 差距这么大?_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鉴定界中不是没有自视甚高,看同行就像看垃圾,天王老子来了都不服的专家。就像于正则,看人都是昂着脑袋斜着眼睛的。

  但这两位不是,说话挺客气,满脸笑眯眯,探究中带着几丝狡黠,感慨中带着一点佩服,确实有点考教的意思,更多的则是好奇。

  见得多了,也就不奇怪了,李定安礼貌的请这两位坐下,又看了看茶几上的扳指:典型的圆柱形制,没有弦槽,也没有用来与拇指固定的绳孔,还刻有纹饰,而且还是四爪行龙。

  所以,这是一枚满清入关以后才有的文扳指,只是饰物,并非用来射箭,而且使用者的身份不低:多罗郡王以上。

  关键的是,那么大的窗户,那么强的自然光,头顶更是开着筒灯,这玩意竟然不反光?

  干绿干绿的,没有一点玉质感,就跟染过色的木头一样,普通的玩家一看:这哪里是玉?

  随便找条水沟捡块石头,雕出来的都比这好看。

  既便是玩玉的老行家,百分之九十以上也会把这玩意当成后做旧的东西:因为太像了,跟拿酸碱类的化学原料泡新玉泡废后没什么区别:玉石表面的性质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没有任何的光泽度。

  真实情况是,这是玉器表面裹了一层水锈类的玉泌,入土时间超过一千年以上才会有,而且在水质成份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才会形成,所以不是一般的少见。

  就连李定安也是第一次见,包括国博和故宫,玉器够多,相关资料也够博杂,但别说实物,连这一类东西的影像和图片都没有,只有文字性描述。

  而如果用仪器测,这玩意表面的酸碱值确实高得离谱,所以,这不单单是一件会让大多数的玉器专家都会打眼的东西,更能骗过大部分的玉器类检测仪器。

  李定安端详了好一阵,保险起见,还拿手里仔仔细细的摸了摸,确实没认错,才把东西放在了桌子上。

  看他直起了腰,朱训眨了眨眼:“李同学,怎么样?”

  “宋以前的玉谍,原器成形大致在唐代,在晚唐至五代时入葬,墓葬地点离水源极近,且碱性值极高,而且至少浸蚀了上千年,才会形成这种类似青铜锈的玉泌……

  然后大概在清中期出土,应该是落到了哪位王爷手里,割了谍角,磨平了弦槽,又刻了行龙纹饰,改成了文扳指……然后晚清至民国时再次入葬……”

  稍一顿,李定安压低了声音,神情稍有点古怪:“玉质干的离谱,还一点包浆都没有,所以绝对是生坑出来的东西,出土不超过三年……大概率,是亲王之墓!”

  我去……

  谢原平心里一咯噔,手快的几乎在空中划出了残影,然后……扳指就不见了!

  高胜东也被惊的不轻,以他的眼力,当然看不出这么多的信息,包括前一秒他都在分析:这东西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