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5章 待替换1_快穿:戏精宿主她越学越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替换章,不要看】

  那么,共情为什么会使人更善良呢?大多数人立刻就会想到的一个答案是,共情会让人将原本自私的动机扩展到他人身上。例如,如果将他人的疼痛当成自己的疼痛,你就会去帮助他人,让自己的疼痛也消失。这种情形在卢梭的《爱弥儿》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如果我在面对自己同类时心中产生的汹涌激情恰恰是人之异于禽兽之处,例如,我感到不能让他承受痛苦正如我自己不想承受痛苦,我关爱他人正如我关爱自己一般,并且这种律令是与生俱来的,跟我对幸福的追求一样无所不在地驱动着我的生活。

  这种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简单直接,用显而易见的事实来解读共情的道德力量,也就是共情的道德力量源自几乎没有人愿意承受痛苦。归根结底,这一理论认为共情的动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

  但是,关于共情为什么能驱使人做出善举,这一理论并没有解释清楚。毕竟,当共情让人感受到痛苦时,人们往往更想要逃之夭夭,就像乔纳森·格洛弗(onathanlover)所讲的这个故事一样:有一位女士住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旁边,她在家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集中营里的暴行。于是,她给当局写了一封充满愤怒的信件。

  很多时候人们被迫成为这种残酷暴行的目击者。我经常感到恶心,这种场景让我的神经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以往我肯定会崩溃的。我要求当局有所作为,停止这种惨绝人寰的行动,或者采取措施让大家看不见这些事情。

  这位女士很显然受到了集中营内暴行的困扰,但这并没有让她有足够的动机去救援这些受害者。相反,她可能还会想,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就好了。这种想法对所有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例如,当在大街上看到衣衫褴褛的乞讨者,人们往往会选择走远一点以避免与他们直接相遇。这些人并不是无动于衷,因为如果真的无动于衷,他们就可以径直从乞讨者身边走过去了。他们依然被乞讨者的痛苦困扰,但并不想直接面对。一般情况下,逃避是最简单的。史蒂芬·平克曾经写道:

  多年以来,一个名为拯救儿童的慈善机构一直在杂志上用饥寒交迫的孩子的照片做广告,让人唏嘘不已,标题写的是“每天5分钱,你就可以挽救胡安·拉莫斯的生命,当然,你也可以翻过这一页不看”。于是,大多数人就会翻过这一页不看。

  还有一个例子,来自..威尔斯(..ells)的作品《莫罗博士的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穿:戏精宿主她越学越坏》最新章节第195章待替换1,网址:reau)。书中的叙事者普伦狄克被动物们的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