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14章 盟友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书退下,留下翰林院送来的公文。

  这上面有皇帝的批示。

  来恒提笔,迅速草拟了一份行文,召来一名堂后吏,让他去交给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其实就在政事堂外另一个院里办公,今年,皇帝为便于政事堂提高效率,同意了秦琅提议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的提议。

  这样一来,宰相们在政事堂决议通过的事情,有时便可直接叫来中书舍人草拟诏敕,而且草拟后还不用再送去门下省了。

  以往制度,是中书决策草诏,门下审核封驳,尚书省执行。中书省拟好的决策,还要送去门下省,可往往又不能通过,还得再拿回去重拟,一来二去的极费时间。

  所以后来太上皇于武德中设立政事堂,让宰相们在门下省议事,也便于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直接商议,不过这样还是有些问题,所以现在迁到中书省后,宰相们在政事堂议好后,直接让中书舍人草诏,草诏的时候还可以继续讨论商议。

  中书舍人草拟好诏敕后,也就不必再经门下省审核,更不用担心被封驳。三省的长官们已经在会上直接达成一致了,也就不用再担心扯皮争执。

  实际上,政事堂已经等于是把中书和门下两省的权力合二为一了,过去把决策、审核、执行,三权分立,如今却将决策与审核归一,中书舍人跟给事中,实际上都完全半依附于政事堂。

  就如现在,枢机房的政事郎来恒,便直接一封行文转给六位中书舍人们,让他们按皇帝和宰相们的决议,起草诏敕,然后再送到政事堂来,给宰相们副署,甚至中书舍人们只能按来恒根据决议写的内容来草诏。

  来恒已经相当于是一个中书侍郎一样,夺了不少中书舍人的权。

  加上翰林学士们分了内诏之权,中书舍人确实大不如从前了。

  堂吏把行文接下出去,来恒重新拿起搜神记,可看了几页却看不进去了,脑子里想的是刚刚皇帝对西域用兵的选帅调将。

  长孙无忌挂帅为天山道总管,只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李靖想去,侯君集更是先斩后奏,之前堂后官吏们猜测,或许卫国公会挂帅统征,可结果却是不知兵的长孙无忌前去。中了状元之后,在京城任官数年,来恒也早非只知读圣贤书的士人,他很清楚,朝堂之上,处处勾心斗角。

  政事堂诸相公里,义父一直镇藩在外,李靖以足疾不理事,杨恭仁也只是挂个衔而已,除了这三位。

  剩下的诸位相公,其实也并不是一团和气,加之政事堂宰相们更替频繁,更加使的政事堂的水很深。

  秦琅与长孙无忌是坚定盟友,跟马周关系很好,与戴胄关系也不错,与房玄龄还是同乡,对魏征还有过相助之恩,可实际上魏征却经常攻击弹劾秦琅。

  义弟秦琅真正在政事堂中的盟友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