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七十章 对诺奖的探讨(二合一)_我在大学当校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再去建设大型对撞机去发现新粒子,难度太大了。除非有新的方向出来,那又会有一波成果。”

  “如今的科研,梯子的成本太高了,前几年物理奖的那一拨人,都是依托了欧洲的那一套新设备,国内压根没设备,自然不可能有发现,建设这一套起码200亿!”

  “1996年,宝岛的gdp总量是中国大陆的三分之一,日本是我们的6倍多,美国是我们的二十多倍,可想而知我们当时中国的科研经费才有多少?人均科研经费更是少得可怜,很多研究机构也就能发点工资让人别饿死了。谈何搞科学研究?”

  说到后面,任弘的语气有些振奋。

  “上个世纪末,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直到本世纪国内科学界才开始有点钱,2010年之后更是大规模投入,也能看出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在逐年上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些年中国科学界也有不少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乐观的看,或许在20年之后,有很大概率我们国家会涌起一波诺贝尔获奖热潮!”

  为什么说是20年后而不是现在呢?

  因为诺贝尔奖的评审有非常长的滞后性,不是说你有一个大的突破立马今年就能获奖,而是要得到验证,证明这个的确可行。

  有人曾经统计一份数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出成果到得奖平均时长是18年。

  所以可以看出,这个时间差还是不短的。

  对于任弘教授的观点,很快有人跳出来反对了。

  “我不太赞同,有些过于乐观了。”方浩森教授把杯中的啤酒一饮而尽,然后沉声说道:

  “在2000年之前,日本历史上一共只获得过9个诺贝尔奖,但在2000年到2019年的19年里,日本一共获得19次诺贝尔奖,堪比一年一个!”

  “为什么日本能够连年斩获诺奖呢?”方浩森凝视着众人,似乎想要得到一个答案。

  为什么中国近些年一个只诞生两个诺奖,而隔壁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却有19个呢?

  说起来有些嘲讽,但其中还真没黑幕,获奖的都是物理学奖、化学奖,这类的自然科学奖没有运作的空间。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郑强身上,“郑校长,您是去日本京都大学留过学的,这个问题您应该体会的更深刻。”

  躺着也中枪的郑强忍不住苦笑一声,回忆起当初的留学经历,还有近些年也去日本访问过。

  “我想了想,简单概括日本能够成为诺奖常客,主要有两大原因。”

  “1、日本政府对教育和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搞科研的自然都是奔着成果去的,而这个出成果的时间需要多久呢?也许顺利的话只需要三五年,但是不顺利的话,可能要五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也完全可能。”

  说到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