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4章 后方发展_三国之蜀汉中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这些中正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个巨大的弊端,是刘封不想看到的,科举制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也能让更多的寒门弟子有出头的机会,是将现行的文武大比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考核,有了文武大比做铺垫,科举制的提出,诸葛亮

  等人都大为赞同。

  当然刘封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给了他们思路,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自有蒋琬、费祎等人讨论制定,细节的东西他完全不想参与。穿越到三国乱世转眼已经快过去十年,局势还处于三足鼎立,刘封深知打仗除了钱粮之外,人口更是重中之重,便想到了后世伟人的一个政策,鼓励发展人口,只要生一个小孩,不论男女,都不住五十旦

  粮食,同时免除第一年的赋税。之所以这么晚才提出发展人口和科举制度,是因为汉代时期,人还少之又少,这几年才在刘封和诸葛亮的主持之下兴办学庠,有了这些大量的人培养出来,才有施行科举制的可能,要不然斗大的

  字不识一个,还何谈考试?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西域商道、人口教育等等,刘封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自有诸葛亮会安排合适的人去实施,现在正是人才匮乏的时候,荀顗、杜预、裴秀等人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

  炭,尤其是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刘封怎能不下点血本留住他们?

  等这三人稳定下来之后,他才开始实施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将目光瞄向了魏国的大后方,上郡和西河郡。

  诸葛亮和关羽联手取下柴桑、庐陵两郡,急需良将把守,诸葛亮还要回去主持朝政,不能长留在荆州,刘封便把姜维派到柴桑去了。

  让他帮助诸葛亮的同时,也能多跟着学些本事,有姜维在柴桑,加上李严等人,应该能够挡住吴军的攻击。

  而且现在的诸葛亮比历史上已经多活了好几年,谁知道会不会哪天真的病逝了,姜维学了半吊子本事,那可就亏大了。

  两人在长安道别之后,刘封以巡查之名带着赵广等人来到陈仓,赵云突袭上庸的消息也传来,众人都很高兴,徐晃一死,不知道会派谁来镇守南阳。

  听说赵云受伤,赵广很是担忧,不过有赵统追随左右,赵广倒也没有太着急,执意跟着刘封出征。

  上庸丢失,对魏国整个战略部署来讲其实并无大碍,上庸在眼前的局势来讲算不得要地,有新野和宛城相互牵制,就算蜀军想要北进,也十分艰难。

  这一战最让人热议的,反而不是赵云和徐晃的惊天一战,而是公孙胜一怒射杀徐晃的连弩。

  一箭之怒,八矢齐出,刺穿大将铠甲,击碎护心镜,那是何等的威力?

  从此之后,大家对蜀军的连弩又有了新的评估,而且一次性发射这么多箭矢,威力着实惊人。

  刘封慨然叹道“这可真是天意啊!”记得徐晃在历史上也是在攻打上庸的时候,不知道被谁给一箭射死,命运竟然如此相似。

  三国之蜀汉中兴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