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章 问计于贤_奄遗在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奄国后人,分三支出走,一支去了朝鲜半岛,至今定居于彼处,为我大明藩属国;一支去了关中,隐姓埋名成为了贱民,给周天子养马,这就是秦人的先祖,当时秦国被天下鄙视为蛮夷,而奋发变法,终而统一天下,我大明还沿用秦人的制度呢。”

  “还有一支从延陵出走了大部分去了海上,不知所踪,但听你说来,奄美岛上的人就是这一支了。”

  秦邦听此一说,心里一惊,虽然他以前历史只考9分,但印象中,书中并没有此一说呀。这个奄国在教科书中,三言两语就打发了,难道真有如此的伟绩,这样讲来,朝鲜半岛岂不是“自古以来”了?

  不过秦邦并没有多纠结于此,而是向唐荆川讲到了他目前的困境,一是御敌未见明显的成效,二是要在常州府选一个地方成立火器制造所。

  “海禁,是禁而不绝的,”唐荆川叹了口气说道:“海上匪寇众多,派系林立,老百姓为了蝇头小利,纷纷参与其中,此伏彼起,你灭了这个,那个又来了,我看海上亦商亦匪亦寇的组织不下于两三百个,还有正常贸易的海商,但官府无法甄别,只能见之便打,长此以往,根本不是个办法。”

  “请问唐将军有何高见?”

  “目前海上有三股势力,一股是我朝之人,泥沙俱下,不管良莠,都被朝廷称之为匪,一股是倭寇,还有一股是西洋红毛鬼!”

  “三者需要区别对待,我朝之人,虽有上百匪帮,与其众匪林立,不如让一匪做大!”

  秦邦心下窃喜,这个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以匪制匪,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了。

  “西洋红毛鬼,路途较远,到我华夏之地,无非就是图财,现在暂不构成大患。”

  “像安南这样的地方,虽有滋扰我边境,但不足为虑,从古到今,即使王朝末年,对安南也是吊打之。”

  “唯有东瀛岛倭寇可是大患,凶狠善斗,不服教化,当我朝强时,他们便蛰伏,当我朝稍弱,就露出财狼本色,此倭人我大明不灭,将来荼毒华夏,定会再次遭他们毒手!”

  “倭人可不是图财那么简单,要财要地要人,有夺我华夏之心。”

  秦邦一听,不禁冒出冷汗,身处明朝的唐荆川竟有如此远见,后来的历史确实证实他说的是对的。

  “那对于倭人,如何永绝后患?”秦邦对于这个问题,即使处于22世纪,他也未有答案,他想知道唐荆川是何想法?

  “倭人只要上我本土,我必败多胜少,若是有朝一日积弱积贫,我华夏有灭国之危,对于倭人,只有到了他的国家,才能彻底给其打服,最好是灭其国,否则他的蛰伏就是积蓄力量,要不了多久,又是蠢蠢欲动!”

  在他的国土作战,并灭其国?这个说法够热血,秦邦顿时对唐荆川景仰起来。

  “即使灭不了倭国,”唐荆川叹了一口气,“至少战火不能发生在我华夏土地上,否则被其拖累,国力大衰,不灭于倭,也恐被北方的鞑靼得手!”

  秦邦心里有数了,豁然开朗,这个思路让他对抗倭局势有了更好的把控。

  当秦邦说到火器制造所选址的事情,唐荆川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他心目中有个理想的地方。

  秦邦希望唐荆川出山,给予海防军教学,唐荆川一口拒绝了。

  “我已被贬,不得干政,私自出山,是为大忌。如日后若有不明之处,我或可给点建议,仅此而已。”

  当问及火器制造所理想的地方在何处,唐荆川说道:“过舜山!”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