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章 老大相见_奄遗在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摸的,秦老大不足挂齿,去往东瀛岛路线的大部分在我控制之中,只有少量的人在勾结地方官做些私下贸易的生意,比如马雨,虽为宁波主簿,却是倭人在明贸易的代理,但我们井水不犯河水。许易光虽逃亡安南,迟早也会落于我手,可以说我和他师出同门,还是比较了解他”。

  “安南还有一伙人,就是陈四盼带的人,此人六亲不认,自负的狠,还劫过我的商船,这个人虽然没脑子,但颇为凶残,坏事做绝,这种不要命的人,倒是让人头痛,日后希望秦老大能协助,把此人除掉。”

  “这个义不容辞,能让陈四盼伏法,也是造福百姓”,秦邦觉得汪锃和他的想法还是出奇的一致,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次会面还是非常愉快的。

  “我得提醒秦老大一句,我只是匹夫,没有武举或文举之功,对朝廷大事无权参与,但走海多年,却为大明担忧,朝野上下盘踞一些夸夸其谈之人,地方上主事有敛财之心,却无忧国之虑,迟早要吃外夷的大亏。”

  “此话怎讲?”秦邦对于汪锃的疑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倭国虽小,政权有四五十,长年内乱,但即使如此,仍然学习他人长处,如今倭人从佛郎机海员那里搞到了火绳枪,开始大规模仿制,此物优于大明火铳,安南亦出连发火铳,不可低估。但我大明却不愿睁眼看世界,自身危机四伏,每年还要册封安南、东瀛、琉球,以彰显我大明天下威仪,殊不知这些邻居表面臣恭,其实暗地里已经磨刀霍霍。”

  秦邦大惊,被官府描述的没多少文化的“海盗”竟有如此见识?果真是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似乎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汪锃说的是对的。

  那能否打断这样不堪的历史进程,他想听听汪锃的想法。

  “那有何破解执法?”

  “堵不如疏,如今朝廷禁海以自保,枉费力也,兵力陈于沿海,北边国门空虚,则为灭顶之灾。如今我等小民的建议并不能上达天听。据闻秦老大擅长研制火器,而我在造舰船上也略知一二,将来我俩联手,不但保证我们的利益,要是外寇入侵,也算为国出一份力。”

  “即使万一将来国有不测,我们凭借手上的真家伙,也能有立足之地!”

  “今日承蒙指教,所得甚多,”和古人讲话真是费劲,还得拽些文绉绉的官话,但汪锃所言,却是直击到秦邦的心里。从古至今,外敌入侵,海盗、盲流、土匪、乞者、艺伎、僧侣亦不乏摇身一变者,为国捐躯。

  后世人总认为明亡于北虏,实则是亡于南倭,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上朝,文人赞为“无为而治”,但下面却党派纷争,禁海搞扩大化,老百姓和洋人买卖些鱼虾,都被治罪,民间被迫诞生了很多带路党,只是为了一口饭。

  而士绅们却通过海盗堂而皇之的交易,甚至卖武器给倭人,这些士绅发国难财却从不交税,唐荆川在任时,曾提出“为商重税”之案,被浙商围攻,召集了一批写手,大骂朝廷“与民争利!”

  朝廷下派的大量兵力都困守在沿海,没有税收支撑,下拨饷银又不足,连士兵们都开始搞副业,有空闲之时,换个便装,也出去抢劫。

  军、民、商、盗、寇,傻傻分不清楚。

  秦邦今日与汪锃一席谈,也算是真正了解到了底层百姓生活的现状。

  两人相见恨晚,又闲聊了些家长里短。

  在要端茶送客之际,汪锃差人叫来了徐溪,让徐溪和秦邦打个照面。

  徐溪岁数比汪锃小,但面貌却很深沉,眼睛深邃,不苟言笑,只是微微点头。

  秦邦感觉这是一个不轻易透露自己内心的人。

  可能是长年在外谈生意,阅人无数,懂得沉默才是读懂对方最好的方式。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