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零二章_剑出华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天竺高僧,唯有三人可称为窥得了天竺武学的正宗妙谛,即鸠摩罗什、达摩、真谛。

  此三位圣僧之中,达摩乃禅宗武学之源,石之轩已两世承袭其遗泽。收益良多,自不必多做赘言。

  而真谛大师,石之轩怀疑很可能就是那位传徐子陵【九字真言手印】的真言大师,如今正在广东、福建一带传法译经,还未周游中外所有名寺古刹及创出【九字真言手印】。

  至于近两百年前的这位鸠摩罗什圣僧,年少精进,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

  此天竺圣僧在中土传法译经十七年,总计翻译经书上百部、四五百卷,乃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其中,石之轩所熟悉的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的佛法精义均是由此天竺圣僧所译的经书为基础,发展演化而成。

  可惜的是,此圣僧在中土只传佛法,译经书,而从不传武功。

  就连身为嫡传的三论宗,也只能从此圣僧亲书的经书注解及边边角角之处,收集些许残羹剩饭,否则嘉祥大师也不消借助和氏璧练功了。

  可这大石寺的五百罗汉,却是唯一例外,只因要绘画五百个姿势各异且暗涵不同佛法韵味的塑像,一般的僧人殚精竭虑也弄不出来,唯有鸠摩罗什这等武学通达天人而精通肢*体动作艺术的瑜伽圣僧才有可能完成。

  也正因如此,五百罗汉的肢*体动作也反过来容纳了鸠摩罗什的至高瑜伽造诣。

  此间道理,与花间派视武道为一种与人直接有关的最高艺术的理念如出一辙。

  似鸠摩罗什这等大智慧的圣者,佛法、武学与平日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早已融为一体,无论是翻译经书,还是绘画雕塑,都即蕴涵佛法,也蕴含武功。

  后人从他翻译的无数经书中找出武学道理或许难之又难,可从他屈指可数的绘画、雕塑中悟出武学精髓却是颇有可能。

  依据石之轩这些年深入接触的佛门辛密来看,这大石寺五百罗汉姿势中所蕴含的武学真谛,很可能已是中土最为原汁原味儿且博大精深的天竺武学。

  天色渐暗,夜幕朦胧,月色掩映,明暗交辉。

  寺内众僧皆已回房参禅,唯余石之轩盘膝千手观音座下,微妙灵觉舒展开来,将五百罗汉的奇姿妙态、繁杂手印一齐映入脑海,无一遗漏,无分先后,亦无分主次。

  然而一开始,石之轩却并未开始参悟这五百罗汉中蕴含的瑜伽姿势及印诀,反倒是重新回忆参悟天竺武学基础,于有意无意间沉浸入天竺武学的纯粹世界,而尽量避免中土武学干扰。

  天竺的内功修练体系,有为法基础在于“气、脉、轮”,即为五气、三脉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