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章 别与正途异 勋官十二等_即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初次运用。

  却是说了,为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来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士族官僚的特权。可以预见到,此次参加武举的考生,必是几无,或干脆说无有出自门阀大姓的,拿散官来任命他们,一定会激起士族官员的不满。

  故此,莘迩索性另起炉灶,搞出了勋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对。

  后世的勋官,通常有十余等,名号或从都督到上柱国,或从骑尉、都尉到上柱国,莘迩对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将等级设定出的勋官层级,却是与之相类。

  计有三大级,对应尉、校、将;十二等,对应少、中、上、大四层。

  十二个层次,最低的视为从八品,最高的视为正三品。

  这个“正”、“从”之分,也是莘迩搞的“发明”。时下官品,还没有正、从之别。为了能够对应上十二个勋官的层级,莘迩上书朝中,奏议在勋官中行使此制。

  此次武举的考生,按其成绩,划为“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从八品,丙等八品,以此类推,超等授校官,从六品。

  虽非散官,也没有职事官,而且为了进一步地缓和士族官僚的抵触,整体比较之,勋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职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贱,但再低贱,也是官了,并最低的官都是从八品,对多是寒门出身、仕途原本无望的子弟来说,这已是放在往日,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说,莘迩给此次参试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称为很高。

  考试进行了三天。

  数百考生中,合格的约占了半数,总计两百余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与丙等者皆不多,超等无人。

  引起了莘迩关注的王舒望,获得了甲等。

  其余的六项中,王舒望表现俱佳,只在言语一项,他没有怎么学过兵法,对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后腿。不过在此届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绩已是头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单报与朝中。

  等这些“新科武举”的家乡长吏把他们的“资”、“状””递呈上来以后,就可对他们进行授官了。

  “资”与“状”,皆是时下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资,又叫簿世或簿阀,内容主要是该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亲关系。状,是对某人“德”与“能”的书面评语,写在黄纸上,有时以“黄纸”代称。

  “资”与“状”以外,人事档案的另一个部分叫“品”,即乡品的品级。

  根据“状”中的评语,参考“资”,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迁士族子弟,用不着这么麻烦,还得再等地方上报。

  士族子弟的“资”,和他们的“品”、“状”,都早由中正上报到了朝中,朝廷有备份,要的时候,调出来查阅即可;至多下书给中正,叫他们把欠缺的补全。

  唯是这帮武举无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没有他们的档案,须待地方整理之后再报上。

  又因对他们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职事官的另一个新体制,不需借鉴乡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档案,只含“资”、“状”,没有“品”。

  且不说王舒望等兴高采烈地在谷阴等待授官。

  武举试后的次日,张道将来到辅国将军府,谒见莘迩。

  ……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和打赏!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