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章 应天风暴(2)_靖难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应天风暴(2)

  七月的应天府早已经是夏日炎炎,知了在树梢疲倦地吟唱着求偶的乐曲,太阳骄横地扫视着大地,大街小巷上的人们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火炉般的应天并没有影响人们活动的欲望,乡下的菜农贩卖着一个月的辛劳;纸扇轻摇的公子捕捉着姑娘们羞涩的眼神;商人们窃窃地从绸缎庄夹走两匹绸缎;青楼妓女坐在临街的围栏上向着下面抛去媚眼。

  天下熙熙攘攘哪里知道朝野之间那些勾心斗角,见不得人的事情。

  五月北疆传来的大捷,只是再度增加茶馆中说书先生们吹牛的佐料,习惯了胜利的平民已经不会像十几年之前那样兴奋不已。

  如果说驱除鞑虏的口号在这个帝国最初的二十年中仍然是最流行的词汇,那时候兵户俨然成为最流行最热门的职业。

  可是到了今天,玉宇澄清,天下太平,边疆传来的永远是捷报,虽然没有了徐达、蓝玉这样显赫一时的大将,但燕王、辽王已经成为百姓心中新的守护神,隔不了多久,这些王爷们就会送回来捷报,拓地多少多少,斩首多少多少。

  只是如今兵户已经不再让人趋之若鹜,当尚武的精神在胜利高潮过后快速冷却之后,百姓已经开始接受兵户们偷偷卖出的田地。

  汉人就是这样,当高潮消退之时,这个曾经的五朝古都正步入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皇宫深处和外面的世界却是天渊之别,婆娑的树影遮蔽了阳光的暴射,幽深的宫墙散发出丝丝凉意,太监宫女们小心谨慎地来往却反衬着深宫的幽静。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朗朗读书声从东宫书房中传出。

  朱允炆听着远处地读书声,在宫中回廊踱着步,缓缓朝书房走来。

  大明皇太孙朱允炆已经十八岁了,白白净净的脸庞显出几分天生贵胄的斯文从容,身材高挑纤细,与肥胖的父亲相比却是个翩翩公子的模样。

  只是朱允炆总是眉头紧锁。宫女太监们很少看见他开心模样。身为皇太孙的他,眉宇之间平添了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深沉。

  日前某夜,朱允炆入宫见皇爷爷,那日新月当空,繁星点点,皇爷爷想考考他学问,让他以新月为题,赋诗一首。他哪里有曹子建七步成诗的能耐。

  琢磨了半天对上五绝一首: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红湖里,蛟龙不敢吞。

  自觉作得工整,只是皇爷爷一看脸上便挂上层霜,不说话放到一边。那日。见到侍读黄子澄把此事一说,黄子澄吞吞吐吐不愿评论。

  朱允炆自知不对,再三追问之下,黄子澄才勉强评论自己地事工整有余。若再有些力量则更好。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