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一章 神奇的蒸汽_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缸体与活塞都是由精度最低的砂模铸造的,也没有车床进行车削,精度不高。但中国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匠都是最勤劳的。所有的配合表面都是齐铁匠与他的几个徒弟一点点的用砂纸与毛毡打磨出来的,光洁度很高。后来用卡尺一量,圆度也很不错,最大最小的差距不过毫米,已经是此时能够达到的最高精度了。

  缸体与活塞制造完成,齐铁匠在李岩的指导下继续努力,耗费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制造了一个锅炉-蒸汽机-连杆-飞轮组合。这个组合加在一起也不过1个平方左右。

  齐铁匠虽然亲自打造出了这一整套蒸汽动力装置,但是对于这个大家伙能够让飞轮转动郁然抱有很强烈的怀疑。在齐铁匠简朴的唯物主义观那里,除了人力、畜力以及自然界可直接利用的水力、风力,还没见过所谓转换产生的动力源。

  但是,李岩对实验的成功却抱有极大的信心。因为他也全程参与了蒸汽机制造过程。虽然说加工过程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在可控范围。又是没有承担负载,设备就相当于是在空转,怎么可能转动不了飞轮

  随后,李岩给锅炉添加了第一把柴火,锅炉开始工作。随着柴火的不断添加,锅炉终于产生了蒸汽,并通过管道输送到了最关键的活塞部件。刚开始,由气缸与活塞杆配合不佳,气缸一直在抖抖索索的前进,如同抽风。终于,在相互摩擦了一段时间后,这些摩擦点被磨平,摩擦力大减,活塞杆终于平滑的运动起来,而后,飞轮也在迅速转动。李岩终与放下心来。

  然而,对于周围的人来说,就就是神迹了。因为他们的想法u齐铁匠很类似,对于这种从柴火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成推动飞轮转动的动能,他们做梦都没有梦过。看着他们憨态可掬的模样,李岩心中如同吃了蜜般的甜。

  不过,气缸虽然能够运动了,但也暴露出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手工打磨的气缸还是不够圆,活塞与活塞杆同样如此。这样,一方面导致配合不佳,很容易卡死。另一方面,却会导致大量的气体泄露,导致损耗大增。

  李岩已经想到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制造出一台简易的转塔车床。古代的车床是靠手拉或脚踏,通过绳索使工件旋转,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的。1797年,英国机械发明家莫兹利创制了用丝杠传动刀架的现代车床,并于1800年采用交换齿轮,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

  考虑了半天,李岩发现,生产出一台简易的现代车床,有许多难题,总结起来,有三个主要的难题,一是动力系统,二是传动系统,三是切削刀具。其实,这已经是一台车床的基本构成了。总结一句话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生产出一台合格的车床,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