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3章 第 63 章_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逻辑的问题。甘罗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的底层逻辑是防止日后再有虫灾,而农民的底层逻辑是活命。建议其他国家的百姓多种菽少种麦这个举动,本身就是错误的。

  朝堂上的改革和在农村的改革是不一样的。农民的底层逻辑就是粮食的安全。只要能保证旧有粮食的最低产量,增产增收的改革和劳动没有人会拒绝。这也是明明棉花早就是从关外传来,所有人都知道它能做衣服保暖,但却依旧是一种观赏性植物而不是经济作物的原因(1)。明明所有人都知道,种棉不仅可以制衣,还可以贩卖,挣得肯定比种粮多很多,——养蚕也是如此。可所有的百姓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种粟黍这种传统的粮食。

  因为在面对高额的税收,天灾**面前,这些传统的粮食作物可以保证他们有机会保命,不会被饿死。更何况,虽然顾衍‘发明’了豆腐、豆浆和豆油,让豆子的身价备增,但这些经济作物并不能保证百姓们的生存。因为粮食可以换钱,但钱不一定能换到粮食。菽虽然也是粮食,但它并不具备此时百姓需要的一些因素。

  在面对变化莫测的环境和层层剥削时,农民们不得不习惯饥饿,忍受饥饿。其实,在面对灾难时,百姓们最关心只有四个字,生存安全。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今年的收成在交完税后,够不够自家口粮和来年播种,不会去在乎余粮能换多少钱。

  顾衍所有有关农田的改革,都是基于这一底层逻辑来进行的。不是没用办法提高大家的收入,不是没用办法推动社会发展出工业萌芽。多少次午夜梦回的时候,顾衍都在幻想国家富强,江山万年。

  但当太阳升起时,他都会告诉自己,他必须面对的是已经饿了千年,未来还会再饿几千年的百姓。他不能为了自己的一个幻想,就去冒着这样大的风险推行技术进步。

  有一个激进的君王,那么稳定,才是他应该追求的。他将甘罗的信轻轻折起,忽然想起自己年幼时曾经和嬴政彻夜长谈的时光,那时年少的他们也是甘罗如今的模样。

  他低声笑了出来,引的在外驾车的韩徒在车外的询问,“主君,怎么了?”

  “没事,我们加紧赶路,尽快回咸阳。”他吩咐道,话音未落外面就传来护卫高呼保护主君的声音。

  “主君,有山匪来袭请您小心。”韩徒抽出腰间的弯刀,立刻挑帘向顾衍禀报,然后从车厢底部掏出一个弩机塞到顾衍手里,然后就翻出车厢与护卫一起杀敌。顾衍将弩机调整好,放在膝盖上。

  顾氏培养的府兵大多都是和他父亲兄长一起拼杀过的亲卫,现在被分过来负责保护顾衍。训练有素的府兵们在发现有可疑人员靠近的时候,就已经警惕起来了。当意识到情况不对的时候,守卫队长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