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章 密话曾国藩_挞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孟群战败,上百艘战船被毁,只逃回七艘战船、两百亲兵。他虽以善战名重一时,一向没有败绩,却遭此大败,始知火军威名。

  曾国藩明知李孟群打不赢,所以对李孟群的战败并不意外。

  好在湘军水师主力在杨载福和彭玉麟那里,主力并未受损。曾国藩担心的是猪队友-湖广总督杨霈,害怕杨霈上折子给皇上,夸大李孟群的败绩。

  皇上信任杨霈,曾国藩也没有办法。他只能抢先上折请罪,将李孟群大败的事实轻飘飘一笔带过,说自己统御无方,李孟群急于夺城,没有仔细侦察敌情。

  折子上,曾国藩再次强调火军武器的先进,湘军破城还需时日。他知道杨霈主张招降火军,重申自己对付火军的方针:剿抚并举,以剿为主。

  曾国藩何尝不想招降火军。火军和太平军貌合神离,他在岳州时已经掌握这个重要情报。但他揣摩咸丰心思,不敢说出招降的主张。

  在某种程度上,湘军是曾国藩的私兵,只听曾国藩的话,不听朝廷的调遣。

  若曾国藩长时间顿兵武昌城下,不仅不愿进攻火军,反而主张招降。岂不会触动咸丰敏感的神经,让他误以为曾国藩拥兵自重,不愿为朝廷死战?

  可是若强攻吧,火军武器先进,湘军不一定能打得过火军。李孟群战败便是明证。李孟群一向以善战知名,他尚且大败,何况其他人呢?

  曾国藩觉得,最好能效仿城陵矶的故事,让陈城主动让出城池。这样,湘军捡个大便宜,可以兵不血刃占领武昌。

  但武昌与城陵矶不同。城陵矶虽然地势险要,但仅是个小山矶,没有民事价值和政治意义。武昌则不一样,是湖北省会,也是湖广总督、湖北巡抚驻地,城内又有数万百姓。

  武昌的得失,不仅关系朝廷脸面,也关系到洋人对清廷的信心。

  若洋人翻脸,转而支持太平天国,那么大厦将倾,纵有十个湘军、一百个曾国藩也无力回天了。

  他很想派人联络陈城,希望陈城像在城陵矶时那样,主动后撤。作为交换,湘军保证不追击火军。

  但转念一想,自己统率有两万兵马,是火军的两到三倍。他岂能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主动向陈城求和?

  在城陵矶时,代湘军和火军密谋的是左宗棠。左宗棠没有官职,做事一向不考虑影响。曾国藩是钦差,岂能背着皇上和敌军勾通?若被政敌知道了,自己还有政治前途吗?

  曾国藩左右为难,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好拿出他的杀手锏:挺!他并不急于攻城,扎牢营垒,做出长期相持的准备。

  此刻太平军北伐已经失败。北方的八旗精兵得以南下,援助清军在天京东侧的江南、江北大营。天京吃紧,石凤魁已经败退田家镇。

  太平军西征已告失败,杨秀清也派不出

  请收藏:https://m.see9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